专题报道

高端对话丨傅伟中:只有好书才能实现出版人的终极成就感

编者按:原版圈致力于推动跨时区的阅读方式和国际化的阅读视野,汇同全球顶级出版机构,打破阅读时差和地域界限,向华文地区广大读者提供国际和港澳台最新阅读资讯、理念和文化。原版圈特设《高端对话》栏目,将陆续推出系列对话,共享国际出版的前沿灵感与智慧。

高端对话丨第1站   
傅伟中,历任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处长、处长;报社社长、总编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江西省出版集团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600373)执行董事、总经理。现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

受访人:傅伟中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系1988年在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中华书局和香港商务印书馆等多家知名出版机构基础上组建而成,服务香港逾百年历史,现已发展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综合性出版集团。总部设在中国香港,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澳洲、东南亚等设有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现已发展成为集出版主业、现代印刷、新零售、新媒体与新业态、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五大业务板块和北京紫荆文化广场、广州南沙出版物与文创产品保税物流中心两大产业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出版传媒产业体系。

在移动互联网、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迅捷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的产业逻辑和商业模式无疑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时代,出版人的价值在哪里?出版人如何善用网络资源及创新的呈现方式为好书赋能?在多元的社会与文化景况中,传统出版如何找到扎根与蓬勃生长的原动力?
在傅伟中看来,出版是经世致用的哲学,是出版人值得一生付出的志业,不论时代如何更迭,读者需求如何变化,传播平台如何转型,出版人始终要保持对文化的热爱与情怀,对世界的关注与悲悯,始终要关注内容、关心创意,终究是要在选题的策划创意和好书的不断问世中,才有可能收获成事与济世的终极成就感。
以下为访谈实录:

■ 出版人是图书编辑与产品经理的共生与融合

原版圈: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当下已不再是一个产生超级畅销书的好时代。
尽管全球每年书籍出版总量不断上升,但只有一小部分好书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畅销书,而大部分出版物却面临首印数越来越少、上架率越来越低的尴尬。
有人将此简单归结于纸质出版黄金时代的远去,您作为资深出版人,对于当下出版人面临的困惑与压力,有什么看法?
香港三联书店中环店
傅伟中:在我看来,出版人既是一个图书编辑,在网络语境时代,出版人还应该是一名产品经理。
出版人最重要的职业素养,除了应有的文化积淀、人文情怀和对世界、时代、社会的关怀、思考和悲悯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和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对读者需求的感知与悟性。
香港中华书局机场店

当下特别需要适应网络生态,要培养作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的敏锐触角与产品思维。

就我个人来说,从业三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对好书的兴奋、关注与好奇,保持通过网络以及实体书店留意新书讯息的职业习惯,现在也还时常给出版社推荐选题和作者。
原版圈:图书编辑与产品经理好像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共同体,您是怎样理解这双重角色在出版人身上的共生与融合?
 
傅伟中:出版人必须兼具图书编辑与产品经理双重角色的特质,尤其是在当下读者筛选新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个性、越来越小众的时代。
香港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
一是要实现从编辑思维到市场思维的转变。
如果我们能够代入产品经理的视角,以读者和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主动站在市场的维度来思考如何把一本书做成一个产品,在策划选题时,对选题的看法、理解与判断就不会受到传统图书编辑思维与行事方式的局限,而能从选题策划的源头起便从创意、书名、设计、版式、纸张、功能定位、开本、定价、话语体系和营销方式等诸多方面思考,并最终创造“消费预期”和阅读需求。
只有始终立足于产品思维,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才能打造符合市场需求乃至引领市场风潮的畅销和长销出版物。
香港商务印书馆铜锣湾图书中心

我曾经说过:铜锣湾的一棵树,在游人眼里是风景,在出版人心中是故事。

香港题材在集团各家出版社的出版物中都已形成特色板块,出版人为之煞费苦心。比如香港的电车,香港中华书局就出了一系列图书,《香港电车:叮嘱110年》、《追踪电车24小时》、《搭红VAN——从水牌说起:小巴的流金岁月》、《九零后巴士载客卖血生涯》等,还有一些城市特色文化图书,如《香港失物认领处:100个城市印记》,最近又推出香港招牌方面的图书。这样的例子在集团旗下的三联和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都有不少。
香港电车
二是要实现从研发思维到营销思维的转变。
研发思维专注于产品本身,而营销思维在关注产品的基础上,亦关注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及周遭环境,思考如何因应不同的文化情境和场域培育、打造并且整合优质IP资源,实现营销模式的创变。比如海豚社经营几米。
近几年互联网上有一个“老树画画”的IP。过去我也曾经给出版社推荐过。最初我是在互联网上接触到“老树”的,感觉画家“老树”在当下社会中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其文字与画风契合现代人的内心,我当时就觉得这个IP有“大卖”的潜质。后来果不其然,“老树画画”借助互联网以及传统出版等多形态的传播平台,不断夯实其知名艺术IP的形象与地位。此后,我还给出版社推荐过还没成“网红”的余秀华等新锐作家的作品,推荐过万科和华为的管理书,都是具有畅销书潜质的选题。
我讲这些例子,希望分享的是,互联网时代云端有海量的信息,作为出版人要善于从碎片化的、参差不齐的资讯中遴选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只看八卦或拾人牙慧。青年编辑天然亲近互联网,具备了相当的职业敏感,具备了“沙里淘金”的耐心与智慧,希望年轻一代出版人在书业上有更大的作为。
《美国陷阱》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陷阱》繁体中文版在香港的热销。2019年最值得关注的政经事件之一就是中美贸易谈判和华为孟晚舟事件,我到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工作后,感觉到香港与内地虽同属华文出版市场,读者的需要与喜好以及图书出版风格等,却有相当显见的差异。
 
香港的读者对于话题性、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图书有较高的需求;另外,因为香港连通东西的地缘优势,此城的读者对于海外尤其是欧美和日韩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趋势格外关注。
香港中和出版举办《美国陷阱》新书发布会
2019年1月,《美国陷阱》在法国出版,媒体广泛关注,法文版有良好市场反响,一个朋友告知我该书法文版出版的信息,我迅疾推动集团旗下中和出版社与法国出版社签下繁体中文版出版协议,用最短时间完成翻译与编校,并在推出市场后陆续举办系列讲座、读书会及论坛等,不断增强新书关注度。后来《美国陷阱》繁体中文版重印数次,不单获选2019年联合出版集团“十大好书”,亦斩获业界诸多奖项。
 

■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非对冲内容创新的“杀器”

多年前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我曾提出过“出版是经世致用的哲学”的观点。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并非对冲内容产业的“杀器”。
互联网时代,出版业只会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宽广的平台,而出版在记录时代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传承历史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只应增强不应减弱,这一点,出版人必须要有明确的认知,而不能自怨自艾。
我到联合出版集团工作后,推动集团确立“深耕香港、面向世界、注重原创、兼顾引进”的出版定位,推动集团旗下出版机构参与《香港志》系列丛书的出版,推动《美术家》复刊,推动三联书店出版香港文库和筹备复刊《读书》杂志,推动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出版板块上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全民抗疫期间,推动香港三联书店与万里出版机构在港第一时间推出免费公益读本《新冠肺炎防疫读本》,推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中国摄影家刘宇在武汉的摄影图文《我怕到时会忘记——刘宇武汉抗疫摄影手记》,推动香港商务印书馆关注后疫情时期全球政经格局变化的出版动态等,均是践行“出版是经世致用的哲学”理念的体现。
 
《新冠肺炎防疫读本》在港免费派发
三是要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转变。线性思维是点对点的思维,而产品思维包含单品价值的思维,文化价值的思维以及品牌价值的思维。
 
回顾近些年中国畅销书史,我们不难发现,“情怀营销”与“话题营销”改写了传统书业营销模式,创造了畅销书的奇迹。中国书业史上有很多现象级的畅销书,比如《狼图腾》、《藏地密码》等。
 
《狼图腾》
《藏地密码》
原版圈:您对于出版企业如何发掘内容资源、实现内容创新、提振出版主业,有怎样的思考?
 
傅伟中:我始终认为,无论内容的传播逻辑由于技术创新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内容创新始终是出版人永恒的使命,始终是出版社乃至出版企业至关重要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数年前我曾提出过“内容为本、平台为王”的理念,当时业界有的同仁并不完全认同,觉得这样提会不会弱化了内容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内容为本”讲的是根本,强调了内容是最根本的核心,在这种产业逻辑下,关注平台的极端重要性。
后来,在“内容为本、平台为王”理念指引下,我在产业操作中先后提出电商标配工程、好书复活工程、作者资源锁定工程、市场图书工程等系列措施,鼓励出版单位在做强实体书店发行的基础上,做到全网全屏、电商标配、微信公号,进而介入社群营销。后来我所在的企业在转型升级上有不少不俗的突破与业绩,表明了方向比努力更为重要、目标比结果更为重要。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兼具先进的理念与务实的操作非常重要。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深圳本来书店,已成为深圳文化地标

2018年我到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工作后,深感集团是华文世界出版的著名品牌,与集团领导以及相关领域同事研究最多的还是出版主业的“内容创新”。我们提出集团以“致敬传承,创新求变”为年度主题,提出集团的人文精神是“全球视野、世界格局、中国气派、香港特色”,深刻认识到出版的社会价值必须是“以文化人、以书立社”,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即是推进“出版主业提振工程”。而集团厘清“5+2”产业板块,其中第一个板块便是出版主业。

联合出版集团服务香港已逾百年历史,拥有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中华书局和香港商务印书馆等深受读者喜爱的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中文新书近两千种,在香港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导力、品牌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居同业首位。在“出版主业提振工程”的带动下,我们确定出版的十六字方针“深耕香港、面向世界、注重原创、兼顾引进,不断推动出版社回归出版主业,发掘优质出版资源,增强创新活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受邀参加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
在此宏观战略引领下,集团着眼于筑造人才培养与思想分享的平台,包括定期举办“联合出版大讲堂”,邀请本地知名学者及资深出版人为集团同事介绍从业心得与人生体悟,拓展同事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编辑印行《联合出版集团活页文选》,分享业界趋势,提醒同事紧贴社会及文化热点;强调“以文化人,以书立社”,近两年出现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畅销书及获奖书;同时,亦鼓励扩大“朋友圈”,修建发展新赛道。
集团积极加强与内地同业如广东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中国出版集团以及中信出版集团等机构的合作,支持旗下出版机构落实“伙伴出版社计划”,在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结成区域性战略合作,在出版资源共享、选题联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机制。
另外,集团关心年轻一代出版人才的成长,建构各种平台来培养人才,并通过“十大年度好书”及“年度好编辑”等评选活动,鼓励旗下出版社编辑与营销人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与选题策划能力,不断思考如何将文化与社会命运相结合,将自身发展置于社会变革的大命运与大背景中思索。
2019年南国书香节,香港馆成为众多观展读者的“打卡圣地”

■ 经营思维应该服务于变化中的产业逻辑

原版圈:我关注到近期有行业媒体关注联合出版集团资源整合的一些举措,比如在港图书零售的整合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等举措,这里面集团管理层有什么的产业逻辑?
 
傅伟中:如前所述,我们充分关注到互联网深刻改变内容产业经营逻辑的趋势在加剧。联合出版集团在持续推动“出版主业提振工程”的基础上,于零售、新媒体及新业态等板块的创新,既是因应这种趋势,也是为出版主业的提振培育环境并创造条件。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文化阅读购物平台“一本”
今年初,整合集团旗下在港实体书店业务,正式成立联合新零售有限公司,上线文化阅读购物平台“一本”,旨在打通线上与线下,拓展零售新模式与新业态,打造全新的阅读文化零售连锁中盘,实现“渠道变革、业态创新、科技驱动、管理升级”,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另外,我们注重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关注新业态与新媒体的发展,并思考互联网出版与传统出版如何积极有效互动,建构立体出版新模式。
支持集团旗下内地公司进一步夯实提升在原版进口图书电商平台的竞争力,成为华文世界“传承中华文化,融合世界文明”的重要平台;加快集团旗下出版机构实施融合发展,推动联合电子业务加速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上线香港首个知识付费APP“知书”;推动旗下网络科技公司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在经营好新闻资讯平台“橙新闻”的基础上,不断因应细分市场特质开辟社交媒体平台及产品,实现“去中心化”和“橙立方”矩阵式传播,拓展出版内容的多渠道分发,力争实现传统出版内容的有效延展与再次变现。特别是在当前疫情之下,看似非常态的市场环境、传播方式、信息分发渠道和商业模式,疫情后也可能成为趋势和常态。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广州联合书店,已成为广州重要的文化地标

我一直强调: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参与创造,而出版人终究要在选题策划、内容创新特别是好书上才能收获成就感。换句话说,好书才是检验出版人职业成就感的试金石。

我相信,只要出版文化从业者勇于变革,敢于试错,擅于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基本面的变化,紧抓内容创新、渠道变革与制度创新,未来新技术的挑战和融媒体的发展态势,将为传统出版传媒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与更广的发展空间。
 

■ 热爱、悲悯与情怀是出版人特有的气质

原版圈:我注意到您在谈话中多次说到作为出版人“热爱”“悲悯”与“情怀”的特质,您从事出版三十年,迄今仍保持对书的热爱与出版的激情。是什么让您对出版工作如此热爱?您对于出版人,还有什么样的分享?
 
傅伟中:我曾经与众多出版同道就“出版的意义与价值”的话题有过深入交流,也从诸多前辈身上汲取了养分与力量,在长期的交流、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我逐渐体悟到从事出版的价值所在,个人在其中也收获甚丰,乐此不疲:
 
一是做出版与书为友,人不太容易庸俗。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置身书业,常与作者、读者、讲者、译者打交道,能够保持比较纯净的内心世界。
香港书展30年,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各出版社与作者代表大合照

二是做出版始终处在学习的氛围。据说这个行业中的人即便岁数大了也不太容易患上老年痴呆。这个行业瞬息万变,信息量大,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层出不穷,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提升与优化。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创新,而创新必须建基于不断的学习与自我提升。做出版,学习能力要强,尤其需要融会贯通的能力,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是做出版有较好的成就感与福祉。我常常说:做出版任何时候都不会辱没一个人的才华。一本书从选题到出版,其间编辑与发行需要精心打磨和全程策划,投入大量心智,一本好书就足以获得很强的职业成就感。
第30届香港书展,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参展同事合照
四是做出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我们天天接触的是与书有关的人和事,受到精神文化层面创造与思想的熏陶与分享,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系更易融洽,家风也因此会变得纯净而美好。
 
五是做出版使人葆有情怀和理想。出版人有家国情怀,有职业梦想,满怀对文化的理想、热爱、礼敬与追求。比如我在工作之余喜爱摄影,尤喜人物肖像。对我而言,摄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用多好的相机或者多贵重的镜头拍出高质素的相片,更在于我希望用镜头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记录时代发展在个体身上留下的痕迹。摄影如此,出版亦然。身为出版人,我们希望书中的文字和图片真诚有温度,希望图书能够记录伟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创造,为社会历史变迁的轨迹留影,给历史和时代留下寻根与展望的脉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很认同这句话传递出的旷达人生态度与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也常常强调个人也好,企业也好,都应该是有诗意的,从充满劳绩的工作中找到“诗和远方的田野”。这里的“诗意”不是空谈浪漫,而是落脚在企业与个人的高远理想和发展愿景,体现在不断激发团队创新的动力,也承载着对于社会和公众负责任的精神。
第三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傅伟中接受媒体采访
我曾经说过“出版是经世致用的哲学”,也说过“有诗意的公司才是好公司”。这两个观点彼此之间颇有相通之处。
在我看来,出版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将出版当作职业,仅仅是谋生的饭碗;第二重,将出版当作副业,甚至不将其视为谋生的饭碗;而最高的境界,就是将出版作为出版人一生的志业,“远行千里,心怀梦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怀”,也应该是出版人值得追求的“诗和远方”。
对出版人来说,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始终不忘初心,葆有一份出版人自己的情怀;对社会来说,始终不忘责任、抱负与担当,该有多么的重要。
 
感谢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傅伟中先生受访!联合出版集团业务发展与公关部李梦女士对本次采访亦有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发表评论